2025年4月13日
加里波第纪念碑 Monumento a Giuseppe Garibaldi 贾尼科科洛山 del Gianicolo
一早出門用羅馬公交兩日券搭地鐵去普拉蒂區,參觀一座冷門的聖喬亞奇諾教堂 Chiesa di San Gioacchino in Prati,教堂以聖母瑪利亞的父親聖喬亞奇諾命名,二戰時期這裡曾經是猶太人的避難基地。
普拉蒂非旅遊區,時間較早路上很少行人,從A線 Lepanto 出站步行幾分鐘,經過十字路口的圓環即達。圓環中央的噴泉也靜悄悄的沒有噴水,教堂內已經有不少信徒在作早禱。
這座教堂是在教皇利奧十三世佩奇御准建造的,紀念他的登基禧年。工程於1881年開始,於1898年至1911年完成。建築特點是當時典型的複合風格,並用多色大理石和金屬裝飾。它有一個拉丁十字平面圖,三個中殿由鑲嵌青銅字母的粉紅色花崗石柱隔開。 中央門兩側是俄羅斯沙皇捐贈的兩根柱子。該建築的一個特殊點是鋁製的球頂,光線透過水晶星星,以符合設計者意願的方式射入內部,呈現藍色螢光,好像星光閃爍的天空。大堂兩邊十四座小禮拜堂由十四個國家的信眾捐贈,反映各國獨特的藝術風格,也象徵普世教會的團結,令人印象深刻。外立面屬於折衷主義與新哥德風格的混合,與很多教堂不同。入口三道拱門上方,鑲嵌馬賽克聖像畫,主題為聖喬亞奇諾與聖母。外牆細節融合新哥德尖拱、柱頭雕花、石雕飛扶壁裝飾,大的玫瑰花窗和尖頂。
今天恰逢復活節聖週開始,又是天主教的禧年或稱聖年,不欲打擾教民的祝聖,稍作逗留就離開了。再搭地鐵到下一站 Ottaviano 最靠近梵蒂岡,出站就見人潮,大家手持橄欖枝湧向梵蒂岡城門入口。街上設置了鐵柵欄和安檢口,警察巡邏,重要建築物門口士兵荷槍實彈,戒備森嚴。
十一年前我們來羅馬時主要的旅遊景點都去過了,當年即使大熱景點也沒有如此的架勢和人群,這次逗留期間就不去湊熱鬧,選擇較小眾或近郊的地方看看。沿着梵蒂岡城牆前行,經過協和大道、聖天使堡、聖天使橋,在台伯河邊的巴士站搭車登賈尼科洛山。
賈尼科洛山 del Gianicolo 位於台伯河西,雖然它是當代羅馬第二高的山,但在古城邊界外,並不屬於羅馬七丘。山上最高點的廣場矗立着朱佩塞·加里波迪紀念碑,他是一位意大利將軍,爲意大利統一做出貢獻。在賈尼科洛山可以遠眺羅馬市中心及聖伯多祿大教堂圓頂、鐘樓和艾曼紐二世紀念碑等美景。雖然天氣不怎麼好,遠景有些迷茫,但好在沒有下雨。
山上還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意大利偉人的半身雕像,據統計有84座之多。
賈尼科洛山有一個自1847年延續下來的傳統,每天正午12點的鳴炮儀式作為時間訊號。從山頂漫步下山,一路觀賞山景。
不多久來到山腰間的保拉噴泉 Fontana dell'Acqua Paola,羅馬人愛稱“大噴泉” Il Fontanone,1612年由教皇保祿五世策劃修建,作為保拉引水道的終點,爲梵蒂岡及附近地區供水,是羅馬第一座裝飾性強又具功能性的噴泉。大理石結構高近 10 米,宽 24 米,它的设计包括五个拱门,拱门顶端是以鹰为主题的博尔赫斯徽章,噴泉的形狀成為後來的特拉維噴泉的靈感來源。這座噴泉曾出現在電影“羅馬假期”中,更成為電影“絕美之城”的片頭場景:老人在水池洗手洗臉,中間拱門化作舞台演出女聲合唱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這裡的遊客遠沒有特拉維噴泉那麼多,顯得非常清靜。
繼續下坡,幾步之遙是加里波迪諾陵墓 Mausoleo Ossario Garibaldino,埋葬着1849至橋70年在羅馬首都戰役中犧牲者的遺體。大門緊鎖,不得而入。
陵墓對面是聖彼得教堂 Church of San Pietro in Montorio,裡面有一座外觀圓形的小紀念堂,以紀念聖彼得殉教被釘十字架的地方,還有拉斐爾最後一部傑作“變形”裝飾在祭壇上方。臨行前雖然注意到這些,居然鬼使神差沒有入內看看。羅馬這個永恆之城是個巨型露天博物館,教堂實在太多,有點審美疲勞,很多都匆匆門前走過,畢竟時間有限,只得隨緣。當然時值聖日,能否隨便參觀也不得而知。
緊貼教堂是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 Spanish Royal Academy,順着旁邊的台階拾級而下。
Spanish Royal Academy
Accademia degli Arcadi e Bosco Parrasio
聖凱瑟琳的遺體 The body of St. Catherine

塞蒂馬尼亞門 Porta Settimiana 是奧勒良城牆的一部份,台伯河西岸唯一的城門,通過這裡可以進入特拉斯提弗列區 Rione Trastevere。
特拉斯提弗列 Trastevere 是一個色彩繽紛充滿時尚氣息的波西米亞風情街區,保留了其數百年歷史的普羅民眾根基。這裡以傳統和創新的意大利餐廳、精釀啤酒吧、手工藝品店以及簡約的民宿和經濟型酒店而聞名,是當下羅馬最火的夜生活場所。白天的露天餐座也坐滿了遊客和當地居民。
階梯聖母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cala 外型樸實簡潔,建於十七世紀。附近原台階上的一座聖母像顯靈治好了病童,消息傳開信眾紛紛來此朝拜,為了保護聖母像於是建造這座教堂。教堂是鄰里朝聖地,氣氛寧靜親和,居民在此舉辦出生及婚喪大事,祈禱與慶典活動。意大利每個社區都有不止一座教堂,是居民信仰與精神寄託的中心,也是維繫鄰里關係的場所。
教堂內部充滿壁畫與金箔裝飾。
越台伯河的聖母大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是羅馬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教堂之一,位於特拉斯提弗列區域中心。原始教堂建於三世紀,經歷次重建,現建築主要來自十二世紀英諾森教宗時期。傳說公元前一世紀這裡的地下湧出神聖油泉,被視為聖母顯靈之地。外牆的馬賽克聖畫是畫家兼馬賽克設計師卡瓦里尼的作品“麥當娜與嬰兒“,顯示嬰兒耶穌被麥當娜餵養,十位處女殉道者分列在兩旁。上面有一個裝飾著四位教皇雕像的欄杆,門楣的柱子來自古遺址廢墟。
教堂中殿保留了其原始的12世紀前大教堂原貌,並建立在早期的地基上。精緻的馬賽克壁畫講述聖母生平故事,鑲金的八角形天花板畫,及周圍的一切使大殿顯得金碧輝煌。把中殿與過道隔開的22根帶有愛奧尼亞和科林斯花崗石柱來自卡拉卡拉浴場的廢墟。
從聖母大殿出來已經中午時分,見一家餐館 La Canonica 頗合眼緣,便坐在街邊享用了他們明爐烤出來的披薩,味道不錯,可以與原產地那不勒斯一較高下。
餐畢在周圍看看,小小街區教堂實在不少,幾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居然有7座教堂,令人目不暇接。但中午時分,很多教堂大門緊閉,無緣入內參觀。
聖卡利斯托教堂 Chiesa di San Callisto
切斯提奥橋 Ponte Cestio
加里波第橋 Ponte Garibaldi
四十聖殉道者與聖帕斯誇萊·拜隆教堂
Chiesa dei Santi Quaranta Martiri e San Pasquale Baylon
河畔圣方济各圣堂 San Francesco a Ripa
花園聖母瑪利亞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Orto
熱那亞聖約翰施洗者教堂 Chiesa di San Giovanni Battista dei Genovesi
越台伯河的聖母大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台伯島上還有一座教堂,島上圣巴尔多禄茂圣殿 Basilica di San Bartolomeo all'Isola Tiberina
羅馬近千座教堂不可能逐一造訪,僅外面看看其建築藝術,宗教氛圍的濃烈是意大利特徵。跨過切斯提奥桥 Ponte Cestio 在台伯島觀賞兩岸風光與不同型態的橋樑。
加里波第橋 Ponte Garibaldi
断桥 Ponte Emilio & 帕拉丁桥 Ponte Palatino
台伯島很小,寬不足百米,很快又跨過法布里奇奥橋 Ponte Fabricio 來到台伯河東岸,步入羅馬的猶太區 Ghetto di Roma。羅馬的猶太社群是除中東以外世界上最古老的存在,一直至今。這裡也是傳統的貧民窟,人口稠密。
首先見到猶太會堂 Tempio Maggiore di Roma,亦稱羅馬大廟或猶太教堂,是猶太人的祈禱場所。
猶太會堂被眾多羅馬遺址包圍,屋大維婭門廊 Portico d'Ottavia 是其中之一。
為慶祝公元前146年羅馬和希臘亞該亞戰爭的勝利,昆圖斯·卡西利烏斯在宙斯與朱諾神廟周圍修建門廊,經過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翻新後,於公元前27年送給妹妹小屋大維婭。此後又擴充為一系列文化建築群,包括兩座神廟、圖書館、雕像長廊等集合空間。歷經千年歲月變遷,一切都只剩下斷垣殘壁,唯門廊依稀可辨。門廊下的魚市場曾經是猶太人唯一可從事的行業,延續數百年,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才被廢除。如今門廊外有非常多餐飲場所。
還有馬切羅劇場 Teatro di Marcello 外型酷似鬥獸場,它比鬥獸場更早誕生,是羅馬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半圓形劇場之一。由凱撒構思,屋大維於公元前13年完成,可容納15,000名觀眾,當年作文化娛樂用途,沒有血腥的角鬥表演。帝國衰落後被貴族改成私人城堡住宅,如今上層仍有人居住,被稱為 Orsini Palace。劇場和阿波羅神廟 Temples of Apollo Sosiano & Bellona 等遺跡,十一年前由威尼斯廣場走過來從另一角度參觀過,如今從後面觀看,觀感稍有差異。
緊鄰門廊的納粹屠殺博物館基金會 Fondazione Museo della Shoah,這裡紀錄了意大利猶太人受迫害史上最沉重的一頁。納粹軍隊從這裡帶走1,022 人,大多數為老人婦女孩童,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戰後僅16人生還,沒有孩童幸存。牆上的紀念碑文寫着:1943年10月16日從這裡他們被帶走,我們不會忘記。
在街心花園稍作休息後,來到銀塔廣場 Area Sacra di Largo Argentina,也是古羅馬遺跡區。
1920年代遺跡被無意中發掘,一直封存保護,來往行人只能在街道俯瞰。2023年羅馬政府修建了梯級和棧道,遊客可以下去近距離參觀。此處包括四座神廟和龐貝劇場遺址,據傳當年凱撒就是在劇場的元老院會議廳中遇刺。十一年前亦曾來過,這裡是古羅馬和現代都市的融合區,也是萬神殿附近的巴士樞紐,街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
萬神殿 Pantheon 也於十一年前已經參觀過,如今它門前人頭鑽動,用人山人海形容絕不為過,不再去湊熱鬧了。
其周圍有許多文化寶藏,打算逐一探討觀賞。先去參觀神廟遺址聖母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它緊鄰萬神殿,卻又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
聖母堂建在古羅馬密涅瓦神廟 Temple of Minerva Medica 之上而得名,外觀平直內部華麗。廣場上大象駝方尖碑的形象由貝尼尼設計,是羅馬極少數哥德式教堂,經歷多次修繕。
尖拱天花以藍金為主色調,擬似天堂。彩繪玻璃的聖人天使畫,雕像祭壇,最著名的是米開朗基羅的“復活的基督”。教堂葬着意大利聖女聖卡特琳娜的身軀,頭顱葬在錫亞納,手指分散在各教堂,中世紀流行將聖人遺骸拆件。另外文藝復興畫家,被譽為用畫筆傳福音的Fra Angelico及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宗利奧十世都葬於此,還有多位教宗及紅衣主教的巴洛克風墓葬。這一切無疑提升了該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
米開朗基羅-基督救世主 Michelangelo-Christ the Redeemer
聖王路易堂 San Luigi dei Francesi 距萬神殿以北僅百米之遙,亦是外觀樸實內部華麗的教堂。該教堂紀念十字軍的領軍人物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唯一被教廷封聖的國王。1518年該堂由法國弗朗索瓦一世資助,建成於1589年,成為羅馬的法國國民教堂,至今仍由法國政府管理,乃法國社群的精神與宗教中心。教堂內金光閃閃頗具法國奢華風,其寶藏是卡拉瓦喬的三連壁畫“聖馬太蒙召”“聖馬太天使”和”聖馬太殉道“,吸引藝術愛好者前來朝拜。
聖馬太與天使 Caravaggio, 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聖馬太蒙召 Vocazione di San Matteo
聖馬太殉道 Martirio di San Matteo
再往北步行百米來到聖奧古斯丁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gostino,為紀念天主教的神學家聖奧古斯丁而建,是少數用羅馬地區的大理石建造的教堂之一。內部有卡拉瓦喬“朝聖者的聖母”名畫,油畫以真實的市井人物為模特引起社會爭議。教堂穹頂畫有聖人與先知,地上有墓碑石板,安葬早期貴族、神職人員或贊助者。骷顱與交叉骨頭的符號意為“記得你終將死去”,這圖案在十七及十八世紀的天主教藝術中頻繁出現,提醒信眾死亡之不可避免,鼓勵信眾對信仰的虔誠。聖奧古斯丁的母親聖莫妮卡亦長眠於此。教堂正在維修搭着鐵架遮擋了許多壁畫。
附近的那沃納廣場 Piazza Navona 還有一座聖艾格尼斯蒙難堂 Chiesa di Sant'Agnese in Agone,是英若森十世教宗下令修建的家族教堂和墓地。教堂外觀呈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對稱的雙塔,中央是宏偉的圓頂。教堂建在戴克里先時期聖女艾格尼斯的殉教處,也是當時的多米尼競技場,成為後來那沃納廣場的基礎。教堂內部圓頂畫、壁畫、雕像內容均圍繞聖女艾格尼斯,另有教宗家族的雕像。教堂地下室是當年聖女艾格尼斯囚禁與殉教處,也是教宗家族墓地,需預約參觀。
一口氣參觀了萬聖殿和那沃納廣場的四座教堂,浮光掠影般匆匆而過,實在無暇細看,內裡許多重要宗教和藝術瑰寶難免遺漏。那沃納廣場的海王星和四河噴泉依然如舊,摩爾人噴泉正在維修。羅馬景點的維修工作進展緩慢,乃意大利人不急不躁的性格體現。
今天從台伯河西遊覽到河東,行程豐富。夜幕低垂,回到特米尼已經華燈初上,特米尼車站在燈光下顯得非常美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